時間真的過很快~    2015又要結束了

 

 

 

今年(2015)冬至日1222 (星期) 農曆十一月十二日」,壬申金日,飛星為九紫吉日,成日,翼宿日,三元卦為乾卦,天倉神在日,當天民俗可以祭祀祈福﹑開光修造...

 

 

 

當天的方法如下:

 

一﹑半夜0:15 ~ 1:00 可以於居家東方、東方與西北方進行祈福活動。

  

 

二﹑清晨1:15 ~ 3:00 可以於居家東方、南方、西南方與北方進行祈福活動。

  

 

三、清晨3:15 ~ 5:00 可以於居家西方、方、東方進行祈福活動。

 

 

四﹑清晨5:15 ~ 7:00 可以於居家西北方、北方、東北方方進行祈福活動。

 

 

五、早上7:15 ~ 9:00 可以於居家西北方、方與方進行祈福活動。

 

 

、早上9:15 ~ 13:00 可以於居家東方、東方與西北方進行祈福活動。

 

 

 

 

話說每年國曆十二月下旬寒時分,我們華夏漢民族地區,必定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那就是『冬至』啦。是一個意義特殊的傳統節日~ ( 它跟洋人的聖誕節一樣重要喔,因為只差三到四天所以我戲稱叫中國的古聖誕節)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會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 因為周的正月,的十一月(子月) 就是從國曆12月初大雪交節算子月」。因此,在周代時的正月新年,就等於是現在的國曆當時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改採用夏曆後,把正月新年和冬至分開,故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新民俗節日啦

 

 

因為曆法的制度不同,使得民間才會一直傳承著周代的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新的一年開始 (民間習俗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甚麼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的原因而且到現在為止仍有不的邊境少數民族,都會用冬至節來過新年ㄛ

 

 

「冬至又有「冬節」、「長至節」、「亞歲」、「活節」... 等的俗稱《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由此可知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因為古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時期以冬至為「冬節」,各地官府們都會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當天例行放假的啦。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現在若是假可放那真好ㄋ )

 

 

依照我們的傳統的「六十甲子曆法」,它是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現今大陸也用此方式,來計算黃河流域的大地氣候。它把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用的節氣學術。到現在為止,命理與擇日學還是依六十甲子曆法加上節氣的變化來選定良日吉課的(咱們台灣地處東南,氣候變化不明顯,跟本感覺不出來變化啦~ )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先人已經會用土圭來觀測太陽,並測定出冬至與夏至日的時間點,它算是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太陽法則節日。若用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這天之後,太陽便又逐漸北移( 但是最好玩的是冬至日是地球最接近太陽的日子喔 ~ )

 

 

陰陽家常會用易經的『復卦 』說詞,來說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每當冬至過後,中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所以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在台灣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跟農曆的時間點不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的喭語咧。台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是依據冬至日與農民曆日子到來的早晚點,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時間);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 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日放晴,過年當天就會下雨啦 ) 但是目前地球的氣候轉變不同,用諺語就不一定應驗囉~

 

 

台灣冬至日通稱「冬節」( 台語音 ),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搓湯圓,祭拜家中供奉諸神和地基主,同時也舉行祭祖。

 

湯圓通常象徵「圓滿、團圓」,普遍用於台灣民間民間活動的婚禮、入厝、入廟、做三年、安神位等典禮。所以冬至吃湯圓有團圓、圓滿之意,也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啦。因為古時候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幹之意,而冬至之後陽氣開始日慢慢回升,故說「冬至一陽生」 ( 為了讓陽氣回復,於是會以圓來象徵迎接陽氣,另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也是大家普遍的期望,所以借吃湯圓來祈求圓滿啦~)

 

 

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 ( 台語音 )」,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個,內面要包糖料、花生粉 ... 等,俗稱為「圓仔母」。家中若有小孩,就讓他們用染色的圓仔(生粿)來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俗稱「做雞母狗仔」。湯圓拜過祖先後,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上、窗戶邊、椅桌下、床櫃邊 ... 等處。據說,這些冬節圓,自然乾燥後給小孩吃,能保佑他們平安長大咧。吃冬節圓時,還有一種習俗:每匙只能舀兩粒湯圓,當吃到最後,未婚者必剩下奇數,已婚者必為偶數ㄋ ( 自己測試看準不準囉~)。而嗜賭的人也會以碗中剩下湯圓數的奇偶,來預測自己未來的賭運吉凶。

 

 

在咱們台灣地區,有個相當有趣的冬至鄉野說:
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著沒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掫撒到農夫的田裡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灑到田裡,就會變成雜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包鋸木屑都倒光了。 後來所有的田裡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墨斗公眼看著他的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民耕田除草。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設計了牛犁耙,碌碡等農具供牠使用。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牠耕田,牠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辭:「我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餵我吃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罷耕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會以冬至這天作為牠的生日。當天除了要餵牠湯圓外,還要在牛角跟額頭上都粘上一顆「圓仔釘」。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會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台灣民間也有在冬至日「補冬」的習俗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黑棗來燉食,貧戶以龍眼肉和糯米、或糖燈米糕來吃食,俗稱是此日的食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

 

 

王詩琅《艋舺歲時記》(西元一九七四)裡說台南地區的冬至,除了拜祖先以外,還有拜神佛、灶王爺、三界公及地基主的習俗。供品除了湯圓以外,還有一種「菜粿」。菜粿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水,後用石磨磨成湯圓仔,再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最後再上包餡料 (有蘿蔔絲、花生粉、白糖、肉燥等 )。包好後捏成半月形,放在高麗菜上,就放進蒸籠去蒸。蒸好的菜粿會帶有高麗菜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冬至食品喔。

 

 

台灣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粄圓」來祭拜。

通常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就先煮鹹粄圓當點心吃;而冬至當天早上會煮甜粄圓來祭拜神明、祖先。客家的鹹粄圓也是相當具特色的民俗小吃喔。通常鹹粄圓不包餡,而是在湯中加入許多豐富的配料 ( 通常有蝦米、香菇、蔥蒜花、芹菜珠、蒜葉、茼蒿、廋肉、香菜等等 ),隨各人喜好來調配。 苖栗地的客家人,冬至祭拜的對象除神明、阿公婆(祖先)外,也要拜伯公(土地公)。祭祀的時間相當早,通常是在早餐之前就拜好。拜完後,將粄圓粘在門上敬拜門神 (這個工作通常由家中的小孩來完成 ),等粄圓乾了以後,再由小孩拿去烤來吃。至於要給牛吃的粄圓,則是將地瓜的中心挖洞後,再塞入粄圓給牛吃。

 

大部分的客家人也在冬至進補。補冬的食品大都是一年生的公番鴨、或閹雞。配藥多為中藥的「十全」或「八珍」。「十全」包括人參、黃耆、白朮、當歸、茯苓、地黃、川芎、勺藥、桂枝、甘草等。「八珍」則少了上述當中的黃耆、桂枝兩味。

 

 

再來說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冬至習俗~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而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在冬至日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的白河兩岸鄉親都窮到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弟子們在南陽的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倣做著吃,後來才有捏凍耳朵的習俗。

 

 

有些地區在冬至日有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的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有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另外在江南水鄉地區,會於冬至夜全家歡聚一堂來共吃赤豆糯米飯。 (其相傳是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說真的,冬至節日經過數千年各地習俗發展,已經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節令飲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能作為年節食品。比較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是在冬至日吃餛飩,剛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來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詞。而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的鮮香味美,也遍佈全中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而餛飩名號繁多: 江浙大多數地方稱餛飩,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 ... 等等。

 

 

相傳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所以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與冬至有著密切關係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最後祝福您 ! 會善用這個民俗節日來開2016的好運,讓您自己的美夢早日成真,好事連綿到農曆過年囉 ~ (遠離無薪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sley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