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子匆匆~天氣也涼了!馬上又要到了2016的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團圓節囉!今年有四天的假期~ (也許五天/颱風到)

 

話說中秋可是我們華夏大漢民族,跟東亞地區許多民間都要慶賀的傳統重要節日喔! 在以前農業社會﹐這可是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重要節日咧。

 

首先要說的是中秋節2016/9/15(星期四)太陰星君生日,喜神在西北方。下列是民俗開運法,並預祝佳節圓滿如意:

 1. 想求正姻緣 

a. 要利用傍晚酉時(17:10~19:00) (當時的奇門遁甲盤的好方位是西方、西北方、西南方。) ,要用真花放在自己的催姻緣桃花位,祈求讓另一個好伴早日出現囉 ~  

生肖屬老鼠﹑龍﹑猴子將玫瑰花放西方。

生肖屬老虎﹑馬﹑狗將玫瑰花放東方。

生肖屬牛﹑蛇﹑雞將玫瑰花放南方。

生肖屬豬﹑兔子﹑羊將玫瑰花放北方。

若真的沒地方擺的時候,那只好將自己的梳粧台整理乾淨清爽,擺在上面囉 !  

花卉:可用玫瑰花。香水百合。太陽花 (向日葵)。繡球花。或自己滿意的插花作品。 ( 千萬不能用假花,否則遇到虛情假意就自己負責囉)  

花謝了必需再換水及重新加花,不用再擇吉日好時!最少要連放七天以上或廿八天,沒用就清除囉。

b. 未婚的人,記得當晚要去找太陰娘娘或月老拜拜,誠心求乞姻緣線,然後自己打個合歡結,再過香爐則會有意外的效果發生喔~

  

2. 中秋求正財開運法

早上卯時(05:10~07:00),帶五果跟土地公老大求財去囉!或是去還願。

 

3. 當夜月亮初昇時分,孝順的子女們可以擺設香案佈陣法祭拜太陰娘娘,為自己的母親或長輩祈求身體健康長壽。

 4. 當天傍晚酉時(17:10~19:00)向西南方淨心誠意走108布步、或是晚上戌時(19:00~21:00) 向東方淨心誠意走108布步。也都是利用奇門遁甲求好運的不錯出行法,這都能借用中秋太陰能量來增加自己身上的運。

 

5. 當感情出問題或是夫妻發生外遇情況時,也能借助中秋太陰能量,來轉變磁場。

 

6. 借助中秋的太陰能量,來求早生貴子。(前題是自己身體健康沒問題)

 7. 借助中秋的太陰能量,來求除病痛。(前題是要配合正確醫療,不聽信秘偏方的醫療法)
 

8. 借助中秋的太陰能量,來增加自己的貴人磁場,與產生打小人斷是非之能量。 

 

 

再來說「中秋」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周禮·月令》上云「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所以我想仲秋,是因為八月是居孟仲季三秋月的中間月份,而且八月十五日是秋天中間份的間天日,所以八月十五才被稱為中秋,或是叫稱「八月半」。

 

又從《禮記》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知,在遠古時候帝王春天會到東郊祭日,秋天西郊祭月的禮制。我想應該是秋高氣爽,仲夜萬里無雲更能顯出秋月的皎潔與明亮,所以中秋夜圓,古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壇去祭月活絡筋骨一下;也順便於月圓時,學狼人的聲音狠叫幾聲,清一清卡卡的喉嚨,舒暢一下長期被史官監視的情緒吧再則『春祈秋報』的習俗,所以中秋也是土地公生日,春天二月二頭牙有去拿財水的人,務必懂禮貌記得要回去土地公那裏去還願囉!

  

據說遠古時代民間早就已經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者︰就是祭拜月神太陰娘娘啦~)好像是於周代時期,每逢中秋夜﹐民俗都會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大家會設大香案,擺上麵餅、西瓜、蘋果、紅棗、葡萄、梨山等時令果祭品(供品中的麵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喔~)。在秋天明月下,將月神太陰娘娘神像﹐放在月亮出現的方向正前方,點上紅燭焚燃松煙香粉,全家人依長幼序先後祭拜月亮,後當家的主婦切開團圓大麵餅。(會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外的家人,都要算一份,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而且都要切一樣大,這可代表全家一同分享平安與月神的保佑)而「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而矣

 

 

說古代通訊不方便,沒辦法用網路或智慧手機常賴來賴去連繫,加上騷人墨客常常是遠在他鄉做官,或是有許多人流浪到他鄉做遊子,所以每當中秋夜圓仰望月空時,秋天躁塞之氣自然就會讓人想跟故鄉家人一起團聚,或是產生對親人思念之情囉。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啦。



相傳古代齊國有位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卻都未被君王寵幸。話說於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君王在月光下突然見到她,發覺她竟然美麗出眾,當然也如童話故事般立她為王后囉,不然這就不是神話故事囉 ~ (或許拜月傳說是由此故事而來的啦)說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有許多地區的少女們還是拜月亮的風俗祈禱著自己能夠變成「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般的美麗動人,可以嫁好尫囉」。

 

 

即然要話中秋當然要有傳說故事的囉

 一﹑嫦娥奔月

 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為著名。漢代以前記載嫦娥奔月的文獻,有下列三種版本

 A. 《文選》卷六之「祭顏光祿文注引戰國《歸藏》說: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B.
《淮南子》「覽冥訓」說: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本作恒,為避淮南王劉恒諱,改之。又恒等於常,故後世以嫦代恒)

 

C.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五五輯張衡《靈憲》: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托身於月。

 

 說的就是相傳遠古時候,天上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到處冒煙,海水枯竭掛點了當時大家都無法過日子生活下去~ 然後故事畫面裡,就出現一個叫羿的英雄,他使命必達地爬崑崙山頂,他的吃奶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倒楣的太陽,解救百姓(想像一下,有個跟阿諾一樣的壯男,在山頂射九個笨太陽囉~)

 

後來后羿娶了美麗的妻子,她的名字就叫嫦娥一天,羿到崑崙訪友求道,巧遇見了王母娘娘,向王母娘娘求到了一包「長生不死藥相傳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當大然而,羿捨不得美麗的妻子,只好將藥交給嫦娥珍藏,以便老了再吃啦

 

不料,此事被羿的門客蓬蒙發現了,蓬蒙趁著后羿外出時,便逼嫦娥交出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給它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馬上輕飄地飛離地面,直奔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自己的丈夫,便飛到離人間最近的月成仙。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羿,只能無奈地仰望夜空,大聲呼喚愛妻的名字。 (我真搞不懂他老大的想法,其實他可以再去找王母娘娘,再要一次藥﹐就一切搞定囉~)

 

據傳嫦娥奔月的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月圓,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后羿和鄉親們,就會在月下擺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廣寒月宮裏的嫦娥用以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這就是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又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二﹑月中玉兔

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問》中說:「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中的說法,「顧菟」即蟾蜍,又於《靈憲》中也說:「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因為月宮中有蟾,所以人俗稱月宮為「蟾宮」。因為「菟」字與「兔」字相近,所以有一種說法說月中有白兔,不管是蟾蜍或白兔,牠們所做的事就搗藥,即製長生不死藥。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董逃行」中就:「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丸蟆丸」之句

 

近年出土的漢墓史料裡看到蟾蜍搗藥形象化的證據。常任俠在的「沙坪壩出土石棺畫像研究中指出:「較小一棺,前額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輪。後刻兩人一蟾,蟾兩足人立,手持方杵而下擣。右側一人,兩手捧物而立」。所謂「傳說中之桂樹」,即指下一則傳說「吳剛伐桂」的故事

 

一個傳說故事就是『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所寫的印度故事啦),裡頭記載著一段故事:在古老的印度的森林裡,住了兔子、狐狸和猴子三個好朋友。由於當時適逢戰亂,民不聊生,很多人因而沒有東西吃。有一天,他們在門口發現一位因飢餓而昏倒的老公公,為了救活老公公,他們分頭出去找食物。但是,在當時戰亂的情況下,能找到食物的機率微乎其微,後來兔子為了解除大家的飢餓,便自願犧牲自己,當成大家的食物。

 

兔子跳入熱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將兔子從滾燙的鍋子撈出來。原來,兔子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便派人兔子救出來,並且封他為「玉兔」,讓祂在月亮裡陪伴月神娘娘讓大家時時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三﹑吳剛伐桂樹的傳說

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吳剛伐桂的傳說使得月亮又增添了幾個雅緻的別名,如「桂月」、「桂宮」、「桂輪」等等字眼。

 

話說吳剛是一位醉心於仙術,但是又不肯專心學習的樵夫。由於,每天不努力於砍柴的工作,只會做白日夢,玉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把吳剛帶到月宮裡,並且告訴他只要他砍倒桂樹,就會得到仙術。但是,無論吳剛再怎麼砍,每隔一段時間,桂樹就會自行癒合。所以,吳剛只好一砍再砍,一直到現在都無法將桂樹砍倒

 



四﹑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又有認為,元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而有月餅風俗。

 

相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官兵搜查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於是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放餅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手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響應。到了起義的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當然就成功囉,不然怎有明朝歷史出現


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朱元璋高興傳下口諭,將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中秋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享用中秋節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又依《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等各式各樣活動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項目,《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設香案祭月。但是祭月起源年代則我無法確定,只能從現有資料來推測!若從《晉書》的「袁宏傳」記載「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來推論,大約於魏晉時期,就可能就已經有秋夜賞月活動。但是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卻又無中秋習俗的記載。(所以我也莫宰羊~)

 

或許是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固定的民俗節日。于《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由王仁裕(西八八O~九五六年) 的《開元天寶遺事》卷有說:『中秋夕,皇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的字句,由此可推知有許多的文人雅士,會相約於中秋夜賞月與吟詩做對玩樂。又詩人歐陽詹(西元七八五~八二七年),在《玩月詩序》中提出,中秋節是最適宜騷人墨客賞月的日子,他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有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況埃瓂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唐代人還將中秋月取了個名字叫「端正月」。從韓愈(七六八~ 八二四) 的《和崔舍人永月詩》云:「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其詩中的「端正月」,指的就是中秋月啦。(從此來看唐代已經有中秋望月的習俗囉)

 

據《東京夢華錄》卷八的記載,宋朝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經瀰漫著濃濃地過節氣氛。商家店販賣新酒,也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民眾採買石榴、水梨、栗子、葡萄、弄色棖橘...等等時果。到了中秋晚上,大家會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等樂章並作。里巷有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鼎沸雜沓,鬧至天明時分。

 

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四記載,南宋時的人家多會於當日安排家宴、安排其子女們回家團圓,以酬佳節。即使是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食,來歡度中秋佳節。又由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記載,知當時人們由賞月進而演變為有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面圓如潔月。」

 

南宋還有賞燈的風俗喔。于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種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江面上佈滿了數十萬盞燈,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

 

宋朝在杭州地區則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到錢塘觀潮。漢代枚乘的《七發》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來看,或許這是江浙地區於中秋到錢塘觀潮的風俗起源加上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斗,每當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詩《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又於《武林舊事》中另一段文字,則更具體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氣勢:「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至今錢塘觀潮仍是浙江省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據點喔。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更大盛。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的「熙朝樂事」記載,明朝人於中秋節會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當夜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從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有一兔人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於此日需返其夫家團聚。

 

至於明朝人賞月的盛會,則有張岱《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閒、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舖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舖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絃迭奏,聽者方辨字句,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絃,洞蕭一縷,哀沚清綿,與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鍼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窺一二。明朝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從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記載知「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清朝時流傳著:「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茶湯的,不一而足。  祭過月後,收拾杯盞供品,設宴於庭,家人團坐賞月,稱為團圓節。祀月的月餅則按家中人數切塊分食,稱為團圓餅。即使有家人不在,也會為他留下。

 

北方人家在賞月席上,照例必吃蘋果,稱為團圓果,所以蘋果的價格此時最貴。於飲宴過後,仕女們會有出遊活動。依顧祿的《清嘉祿》卷八提到了這個習俗:「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據說走月亮還可以去百病,所以平日禁錮家中的女性也可乘此機會出外遊賞。中秋和元宵一樣,是一年中難得的女性假期。南方已婚尚未生育的婦女,也有在中秋節求子的習俗。其方法是在中秋節的晚上,到人家的菜園裏偷摘一顆瓜,偷到以後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以生個胖娃娃。

 

至於能不能外出「走月亮」還得視天氣而定囉。據說中秋夜的天氣還和來年元宵夜的天氣互為因果。俗語道:「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又道:「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中秋節飲食風俗

中秋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會想到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到明朝才盛行。早在唐朝,就有中秋節上市的應節食品了。於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的《月令粹編》卷十三說:「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這種羹據說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仍可見其習俗於嶺南地區,其以桂圓、蓮子、藕粉等材料精而成之食物啦。雖然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曾經出現「月餅」一詞,但當時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尚未普遍。所以宋朝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

 

明清時期以後,月餅的製作又隨地域之分而有各種變異。于《燕京歲時記》中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既然說是「以致美齋為京都第一」,可見當時北京城內己有家製作月餅的商店。

 

為了推銷月餅,商人們又挖空心思為月餅取了許多極雅緻的名字。如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蟾宮丹桂月、珠江夜月、三潭印月、唐皇燕月等等。也有以內含餡料來定名的,如蛋黃蓮蓉月、五仁甜肉月、欖仁白蓮蓉月、叉燒臘腸月、寶鴨腸月、寶鴨穿蓮月、椰絲蓮蓉月等等,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三尺。

 

月餅製作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熟知的有所謂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寧式月餅、滇式月餅、潮式月餅等。蘇式月餅多是酥皮,油多糖重,鬆脆香酥。廣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不易破碎,適宜饋贈。京式月餅素油素餡,且多為硬皮。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食之鬆脆滋潤。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套月」月餅,專供饋贈之用。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縮小,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

 

除了月餅之外,秋天盛產的螃蟹也是賞月席上不可少的佳餚。于劉若愚的《酌中志》的「火集」記載著明朝宮中人食蟹的景象,十分生動:「洗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將指甲挑剔醮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台灣的中秋節風俗

漢朝時台灣的中秋節,據高拱的《台灣府志》卷七記載,八月十五夜「土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以硃書一元字,用骰子擲四次奪之,取秋闈奪元之義」。因為古代以八月十五為「秋闈」,即鄉試第三場考試的日子。博月餅既是為了巧取「狀元奪魁」的好彩頭,所以月餅也取了一些和科舉功名相對應的名字。含狀元、榜眼、探花餅各一,會元餅四、進士餅八、舉人餅十六、秀才餅三十二。有參加的人會輪流以六個骰子擲入碗公,袼視其點數之多少,來定其科名的高低。

 

中秋節同時也是福德正神與土地公的例祭生日,所以也有人說此日是「土地公的生日」。《台灣府志》說:「中秋,祀當境土神。蓋古者祭祀之禮,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我想或許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相傳吧)。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某些農民還會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 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杖後,再以月餅祭祀)。由於中秋有「秋報」的含義在,所以也有農村在此夜聚資演歌仔戲,俗稱「謝平安戲」。我個人於二月二會做春祈引錢龍納旺氣的儀式,所以中秋日一定也會帶著伴手禮去秋報土地神謝恩囉~,感恩祂老大的上半年保佑~ 當然也會再做新的開運儀式,請祂繼續保佑平安如意到年終囉~

 

據鈴木清一郎的《台彎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第三篇記載》,日治下的台灣,詩社的詩人會在中秋節賞月時作詩,或掛一盞紅燈籠在門口,舉行猜燈謎的晚會活動。當天,各私塾的先生們,還要分贈學生月餅,學生家長則以紅包作為答禮。中秋節也是租佃契約重新訂定的時機點。地主是否讓佃農們明年還繼續佃耕,按照習俗都要在八月十五日通知佃農們。

 

民間還相傳,中秋夜愈晚睡愈長壽。古少女們會在當夜很晚睡,以祈她的母親能長壽。而古未婚的少女還有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只要能偷得別人家菜圃中的蔬菜,就表示她將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另一項婦女有關的中秋習俗,是所謂「聽香」。依連橫的《台灣通史》卷二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夜深時,婦女聽香,以卜休咎」。聽香的方法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行,以路上遇到或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終止點。

 

台灣的小孩在中秋夜也有一種遊戲,在碗裡裝滿白米,插上筷子,口中唱著:「觀箸神,觀箸兒,請你上廳吃白米飯,配雞腳腿。」並燒紙錢。據說,這樣碗筷就能自動迴轉。(這是玩碗筷仙的簡單方法,各人建議別亂玩才不會撞邪啦~ 以前我學生時期,就有同學常玩碟仙,後來請不回去本位,竟然發生意外結束生命囉~)

 

台灣客家人稱中秋節為「八月半」

相傳當夜月光五色斑爛,月下老人會手持大遮傘護送絹娥仙女下凡,時間約在午夜子時之後。而且出現時間極短,只有最具誠心、耐心的人才見得到,見到的人將獲大福。因此他們便會在中秋夜拜月喔(俗稱「拜月華」)。所以客家人也稱月餅為月華餅。早年的製法是以蕃薯為材料,白色的餅皮上有兩排小點,中央有一個紅點以表示喜氣。也有人自製「發板」來替代月華餅,同時也取其好口彩,吃發粄,象徵發財。除了拜月華外,若當地有供奉太陽星君的廟也兼祀太陰娘娘,在八月十五日這天均會到廟裡為太陰娘娘祝壽。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均有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其包括有奏表,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誦血盆經等等。廟方並備有「粑」以為信徒當點心。中午還辦酒席宴請祝壽的信徒們。

 

現今商業社會,月下游玩的習俗,沒有農業舊時代的盛行風俗。但許多人還是有嚐月餅賞月的活動來個把酒問月,慶賀一下現在美好的生活,或是舉杯遠方的親人,平安健康快樂,家人或好友來個「飲茶酒千里共嬋娟」也不錯囉我還是建議學文人雅士們,比較有格調些啦~

 

 

中秋節傳統食法如下:

吃月餅︰

相傳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當時只是形狀像菱花餅一樣的食品。最初只是在家庭自己製作,於清袁枚的《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

到近代才有專門製作月餅的烘焙坊,讓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其餡料考究且外型美觀,還在月餅的外面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 等等。會以月圓之兆許人之團圓,以餅圓兆人之長生,或用月餅寄託思鄉情,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與幸福,以月餅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的重要伴手禮物囉。

 

吃柚子:
柚子是台灣中秋節前後盛產的水果,又有「佑子」的好諧音,所以柚子便成了中秋節的應節水果囉。賞月時所吃的柚子又以麻豆的文旦為最著名。

 

吃芋頭米粉:
台灣風俗於拜月儀式時,也有人會拜「米粉芋」,因為有台灣諺語:「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因為「芋」和「路」的台語諧音,所以大家都希望吃米粉芋後,能夠藉祖先的保佑,讓自己找到好頭路(工作)
  我猜可能是源於廣東潮汕的習俗,因為當地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應當是當地芋頭的收成季節,農民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與土地神。還有一則傳説是說︰於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殘酷的統治。因馬發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以能歷代相傳此仇恨~

 

其他地區性的文化︰

美濃地區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鴨。宜蘭地區除了月餅,還吃一種以麵粉製成,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餅」。有某些還會在中秋節吃麻糬。

 

目前最變質的台灣中秋節,讓月餅變成全民烤肉

我想應該禍源於80年代,兩家知名烤肉醬公司進行廣告宣傳戰,進而炒熱了中秋烤肉的氣氛。當時一家打著「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口號,另一家則大量播放「中秋夜,烤肉夜」的廣告,使得臺灣由南到北,即使是公寓或大樓的都會居民,或是居鄉村的民眾,都會在中秋節前後選擇在公園路邊海邊或自家陽台或大樓屋頂...等地舉辦烤肉活動。這可環境的浩劫ㄚ~

 

最後誠如宗教家說的「各人烤業,各人擔」,未來世當自己身體中秋節時,自己看著辦囉~

 

 

有需要個別指導的人﹐請私訊到 wesley168999@gmail.com 給我~    有機緣再教您們其他方法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sley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