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日(2013/07/14)清晨,是今年夏天的第二場重頭民俗戲喔 ~
在民俗信仰節日上,是發生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一日深夜 ~ 到初七日凌晨子時這段時間,或是六月十五日子時,大家都叫它「開天門」。或叫「半年節」啦 ~
(台灣風俗稱六月初七日為開天門日,可以向玉帝祈求一種心願)
「天門」就是指「南天門」,天帝居所之宮門,亦為紫薇宮眾妙之門。宋史天文誌:東方角宿二星為天關,其間為天門也。 它就像是北京紫禁城的正陽門一樣,不同的是,正陽門是古代人間天子進出的大門,而「南天門」則是玉皇大帝等諸天神的進出的門戶啦。「開天門」,那就意味著玉皇大帝要出巡囉。
根據《玉匣記》的說法,在道教裡的確有玉皇大帝出巡這麼一個日子,不過,粉抱歉,這個日子既不在六月初一,也不是六月十五,更不在六月初六跟初七,而是在農曆年底的十二月廿五日半夜子時。道教還為此起了個專有名詞,叫「上帝巡天之辰」咧。 若以追雲燕的《三教聖誕千秋錄》援引《帝京景物略》的話說:「十二月廿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是曰玉皇下察人間也」。 其日刻雖稍有不同,但臘月廿五日「接玉皇」的宗教活動則是一致的,而且這活動存在已粉久囉。 我們一般民間的年俗,臘月廿三~ 廿四送灶神上天述職,然後次日子夜(即臘月廿五日的凌晨),玉皇大帝便率諸天神聖出巡人間,檢覈善惡,順便看灶王爺所言真假度咧。至於於六月初六~七,為何有開天門的安排,我就莫窄羊啦~。若玉帝出巡,就要開天門,而且真有開天門的話,那臘月廿五日才是道教真正「開天門」的日子。
若依時序,此時進入六月盛夏小暑天氣,一年也過了一半,因此六月初一稱為「半年節」是沒甚不對的咧。 再則因剛過完梅雨季跟西北雨季,家中衣服跟書本都嗎要曬過烈陽之後,才能確保不被蟲蛀跟發霉,這也是一種古科學ㄋ!本省的老老人家也會於此日晒壽衣。
話說每逢農曆六月一日的清晨,台灣民間普遍認為是「開天門」的大日子。然道教則是以六月六日「天貺節」才是「開天門」的日子。俗信當天天上諸神會賜下許多珍貴的財寶給世人,但後來卻等不到有財寶到,因而誤以為諸天神在該日會降下凶灾來懲罰世人,倒是信眾們以訛傳訛,都到廟中去敬拜天神以及補吉運,希望天神能夠原諒世人的無心之過,並且消災賜福給人們。
台灣農曆六月初六~七的補運活動,其實只是福建漳州人的地方習俗「半年節」的一種演變。按照漳州人故鄉舊風俗,在半年節時,會用紅麴、米粉做為湯圓,稱「半年圓」,煮熟後用來祭拜神明和祖先,一來感謝天上諸神與列祖列宗上半年的保佑,二來祈求下半年的平安順達。食湯圓,取意圓滿平安。這種「半年節」的儀式,會於六月六日(天貺節)、或六月十五日舉行。【糯米具有粘性,搓成圓形,「黏」寓意「家和傳結」。「圓」是「圓滿團圓」,配以甜湯,表示「甜甜蜜蜜」,都粉有意義的囉。】
道教則是將農曆六月六日「天貺節」視為「開天門」的日子,又稱「曝龍袍」。『天貺』原為道教之稱謂,乃「天賜」之意。「天貺節」始于宋真宗-趙恒年代,依《宋史-真宗紀》知:真宗四年,詔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此節原限于「天書封祀」,後來逐漸演變「六月六」為飽冬節。傳說六月六會降天書,故民間又認為當天是「龍曬鱗」的晴朗日子。
許多寺廟都有為信民進行「補運」的儀式,平常多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七日。尤其以新春期間最盛行,俗稱「補年頭運」,就是替未來新的一年祈求好運到。而六月初六(台北地區多習慣在六月初七)用開天門日來補下半年運是普遍的心理風俗,稱為「補年中運」。最後到了十月十五下元節以後,再來做「謝平安」儀式,感謝上天這一年來的庇佑。
當人的運途不順(或身體欠安)時,更是會祈求神明來加持、保佑,更能賜予好運。因此,台灣民間盛行在「六月天貺節」,來進行「補運」的儀式,這也是民間普遍的信仰習俗ㄛ。
咱們台灣民間的補運習俗,各地的做法均不同,我僅以台北為例︰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民眾自行到寺廟去祭拜跟祈福。另外,有些廟宇也會聘有駐廟道士,可請道長或法師代為進行制煞補運儀式。到寺廟去祭拜補運,可能自備(或是向廟宇購買)祭品。
一般會依信眾家中的「男丁女口的人數」,來準備紙印的男女替身,以及各一份補運錢,各一份米糕(上有一顆龍眼),並按照人數備妥相同數目龍眼乾,擺在祭品盤中祭拜。同時要敬備金紙(大箔壽金、壽金、刈金、福金、金白錢)、水果、餅乾、壽麵 … 等等供品一起祭拜,祈求上天為信眾闔家消災祈福。
等到上香祭拜儀式完成後,將替身、金紙一起焚化掉。再將龍眼殼剝下,象徵「脫殼脫離離」(台語音),表示已將過去的霉運一起去除囉。並給每位家屬吃下屬於他(她)自己的那一顆龍眼(福圓),象徵擁有福氣跟圓滿的意思。
這些補運習俗,目前在艋舺龍山寺、行天宮、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大龍峒保安宮、松山奉天宮、松山府城隍廟 … 等,有許多廟宇都相當盛行,建議有緣的您要找住家或工作地附近管轄的廟宇比較有效,不要捨近求遠相信香火鼎盛就是靈驗。由於許多人相信在開天門這一天行補運比較有效,所以每到農曆六月初六日夜裡到隔天上午,許多廟裡也特別熱鬧,許多宮廟也因應信眾補運的需求而整夜不關廟門。
台灣北部地區,多嗎是正一(紅頭)道派的天下,其補運作法,進行需約一個小時的科儀。台北正一道派的補運科儀,又稱為「祭星」、「祭元辰」,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祈求一個人的元辰煥彩(或元辰光彩)。
道教信仰的生命觀,認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因此祈求南斗可以來延壽,而祈求北斗能解厄。其次,又認為每一個人在天上都會有一顆相對應的星辰,也就是元辰。一般民間信仰也有「本命元辰宮」的說法,具體說法就是樹木(代表男性)和花叢(代表女性)。因此當一個人的元辰星不夠光亮,或是說本命樹(或花叢)不夠健康,相對來說他(或她)的健康與運途也容易會不順遂,這時候就要祈求神祇(或請專業的道士或法師)來進行祭祀與改運。而民間信仰也有觀元辰之術,其目的都是為了能祈求元辰煥彩以保運途順遂啦。
信眾在進行補運法事之前,都會先準備一套供品,包括麵線、餅乾、米糕(上附一顆撥殼的龍眼乾)、每人一個替身紙人、四色金(大箔壽金、壽金、福金、刈金)與解運經、陰陽本命錢、金白錢、經衣、小銀 … 等紙錢。 另外還有,關限城與五鬼、天狗、白虎 … 等紙像,以及補運者衣服一件。
台北正一道派的補運作法,是在請神降駕作主之後,會先唸祭解文,並誦《北斗經》一部,然後再上表疏文、卜筶(擲杯)祈求神明同意作主以解除信眾的厄運、重新帶來好運。若是卜筶獲得聖筶,表示神明應允為信眾除災賜福,才能再接下來進行祭關煞和割鬮科儀,也就是祭解(制解)的部分,祈求能禳除信眾所犯的關煞、厄運。也有些道壇的補運作法是先進行祭解,在祭煞、割鬮之後才為信眾誦《北斗經》和上疏文、卜筶以祈求神明賜福。反正都嗎合乎道教的信仰「先解厄再祈福」。
也有些道壇將補運的程序調整為:首先請神安座,其祈請的神祇主要有︰「日宮太陽星君、月宮太陰皇君、五行五德星君、五方五斗星君、三台華蓋星君、二十八宿星君、本命元辰星君、六十甲子星君、值年太歲星君 …」等,接著進行「祝燈」儀式來為信眾增添元辰光明,即是象徵性的點燃燭火或火把一枝,在「分燈偈」的唱誦之中,藉由諸神之力量,加持燭火燈光,以照亮斗籤上書有補運者姓名、生辰八字的斗燈跟衣服。接著恭誦《北斗經》,祈求北斗星君消災解厄、賜福保平安,最後再上疏文、卜筶,如獲得神明允聖筶,就表示補運科儀即告圓滿,然後就在信眾的衣服上,蓋上三清道祖或主神的法印,最後將替身跟紙錢一起火化。然後禮成將米糕、麵線、餅乾等供品攜回家吃平安。
萬一因為重病纏身而久久無法痊癒,或遇到大災難的厄運者,更剛夫(台語音)的作法是請道士到家中為信眾做一場大規模的補運法事,民間俗稱為「做獅」,而此道壇則稱之為「大補運」或「獅場」,屬於一種民俗醫療性質的法事。這類大規模的補運法事,通常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必須動用到前、後場的法師(至少三人以上),且須在家中陳設法壇,供奉三清道祖、西王母、長生大帝、三奶夫人、閭山法主等諸神,其科儀大概有請神、奏狀(上疏文至天宮)、拜天公、誦南北斗經、祭外方(祭關煞)、割鬮、收魂合魄(轉竹或合竹)、制煞增福符令、翻土、祭五猖、收煞、送煞、謝壇等科儀。其中翻土儀式由法師身披草席扮成獅子狀,以翻滾之類的動作象徵翻起土煞,是大補運法事最具戲劇性與象徵性的儀式,故稱為「做獅」。然而現在醫藥發達,再加上大補運的法事科儀相當複雜,費用粉多,因此在都會地區已鮮少見到啦。
2013/07/14(星期日)清晨3:05~5:00的開天門D.I.Y祈福方法:
<癸巳年己未月辛巳日庚寅時> 可以於居家的西北方(易經乾卦方)或南方(夏季旺氣方),焚香佈陣來為自己跟家人來消災解厄,添增福祿。至於何種生肖或幾歲的人受益得福最多,則會因為居家座向而不同,不做深刻探討,有需要的人可自己跟我連絡!
靖天居主願您能善用,給您的建言是『好天時 20% + 吉地利 20% + 人自己要努力 40% + 好運氣 20%』,有空要記得焚一爐好香,祈求諸多天地神祇,願意賜福給有緣的您,讓您在變化莫測的2013大頭蛇年能平安順利,別在金融市場受大傷囉。